“如果應急管理部門是‘大齒輪’,社會系統(tǒng)的相關部門是‘小齒輪’,那么雙方配合協(xié)同,可形成應對重大突發(fā)事件的合力?!?/span>
“隨著算力、數據處理能力的快速提升,實現數據的全域融合成為可能。”中國科學院科技戰(zhàn)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,數字化賦能可更加全面快速準確認識和分析突發(fā)事件,不僅有助于科學決策,還能推動事后治理向事前治理轉變。
重大突發(fā)事件起因多樣,包括極端天氣、地質災害、傳染性疾病、?;返龋M管源頭不同,對重大突發(fā)事件的應對卻需要整個社會系統(tǒng)的“應急”能力。
為此,與會專家認為,數據集納處理能力、大模型分析能力等數字基礎設施正在不斷完善,先進的數智技術不斷迭代,當前人類已經具備面對重大突發(fā)事件的“計算治理”能力,應加強對更先進數智技術的研發(fā)和應用,支撐構建智慧應對重大突發(fā)事件的應急新體系。
“計算治理”的基礎已具備
危險化學品智慧監(jiān)管、防洪數字孿生、城市安全風險綜合預警、重大疫情早期監(jiān)測和智能預警……應對突發(fā)風險的應急管理現代化探索已經開啟。專家表示,以信息技術、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智科技逐步用于應急管理中,起到了提高監(jiān)測預警能力、有效輔助指揮決策的效果,實現“計算治理”的基礎條件已經具備。
“當前大模型已經可以調集、處理幾千億級別的參數量。”中國科學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徐宗本介紹,大模型的出現使得人工智能實現了從專用到通用的轉變,具備了在各個行業(yè)應用的能力。
信息基礎設施的有效覆蓋,為應急管理提供了靈敏的“觸覺”。例如地震預警網在重點地區(qū)推廣覆蓋,我國短歷時暴雨洪水預警可靠度高于70%,衛(wèi)星數據精度日益提高……
2020年起,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。國家應急管理部原副部長、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鄭國光介紹,3年間,普查工作獲取了6大類23種自然災害致災因子等調查數據83.67 億條(項),利用云計算、大數據、地理信息等技術建設了一個國家綜合庫、10個國家行業(yè)庫、32個省級庫互聯互通的數據庫體系,實現了跨層級、跨地域、跨行業(yè)、跨眾多場景的多源異構海量數據協(xié)同共享。
智慧應急還需加強融通合作
與會專家認為,科學、智慧地應對重大突發(fā)事件,需要科學研究、政策管理等融通合作,建立“大安全大應急”的框架。
“當前數據獲取和共享的渠道不夠通暢?!敝袊茖W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管曉宏表示,預判模型的構建和訓練,需要模擬不同的社會運行系統(tǒng),比如傳染病波及范圍預測建立在交通數據齊備的基礎上會更準確,當前跨部門獲取數據仍存在一定困難。
“數據歸屬權、使用權、管理權尚難清晰界定?!迸私谭灞硎?,可借鑒先行地區(qū)的經驗建立健全法律法規(guī)、制度體系,促進融通共享。
《“十四五”國家信息化規(guī)劃》也明確,健全多部門協(xié)同的災害事故信息報送、預警發(fā)布、信息共享和應急處置機制。
專家表示,數據共享是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的前提,也是數智技術發(fā)揮最大效力的關鍵。通過構建全國一體化應急管理大數據資源體系,打通數據流通渠道,將帶動應急管理的“大齒輪”與其他部門的“小齒輪”在應對重大突發(fā)事件時“同頻共轉”,形成科學、智慧的應對策略。